项目效果图
“爬架提升前的验收已完成,可以开始提升!”
晨雾未散的工地上,随着一声指令,15#楼中建蓝色的爬架在缓缓提升至13层;龙门吊将成捆的钢材精准放入钢筋加工平台;混凝土经过72米的天泵泵管,进入13#楼3层的墙柱模板中。
中建五局山东公司承建的济南济高东强创新港项目——总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正在被敢为人先的五局人逐渐勾勒出生长的线条。项目建成后,将助力激发济南高新东区商办新活力,带动形成新一轮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一堵高墙的较量
“运输车又在西北角堵住了!”对讲机里的呼叫带着明显的急促,正在与项目班子研究图纸的项目经理邹子伟闻声抓起安全帽,话音未落,人已冲出办公室。
他奔向的是项目正北侧那道横亘的障碍——一道长达142米、高耸6米的灰败围墙。它像一道顽固的壁垒,甚至越界侵占了项目红线内宝贵的4米施工用地,让本就狭窄的场内运输通道更加窘迫。大型运输车辆行至此处,由于转弯半径不足,庞大的车身常常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
而更令人揪心的是其安全性:仅靠一层薄薄垫层勉强支撑的根基、墙体上纵横交错的裂纹、部分墙段的悬空状态......经年累月的风雨侵蚀使其无法承受更为恶劣的暴雨天气,一旦遭遇暴雨,全面垮塌的风险无法估量。
几经研究,项目团队制定了“三步走”解决方案。工程部率先行动,排查悬空点进行临时加固;与此同时,技术部积极对接甲方设计部,通过详实的影像资料和风险分析,成功推动设计院出具了永久性挡土墙方案图。万事俱备,邹子伟开始实施最为关键的一步——联络园区主管部门及济高园区相关领导拿下拆墙“许可证”。
会议室里,他指着投影上墙体裂缝和悬空的清晰照片,结合地质水文报告说道:“这不仅是占道问题,更是重大的安全隐患。上周的强降雨已经让部分墙体出现新的悬空处,局部的加固只能‘解燃眉之急’,如果再拖下去,后果不堪设想。”面对园区主管部门负责人的疑虑,邹子伟随即展示周密的预案及挡土墙方案图:“我们计划分段拆除,边拆除边同步架设铁皮围挡,全程安排安全员值守,保证安全。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联动设计院,提前完成了后期永久挡土墙的方案图,日后新建的围墙比现有围墙更坚固,对工厂也是好事。”他详细介绍着方案,从施工流程到安全保障,每个细节都考虑周全。
几轮高效沟通后,甲方与围墙产权方终于达成协议:由甲分包代为拆除现有危墙,后续项目施工结束后,直接建设一道安全的围墙。当障碍被清除,项目北侧的坡道和坡顶线,终于得以顺畅地向外扩展。
齐心协力化解石方难题
土方开挖的轰鸣声在基坑上空回荡,防护到位的土方车队仿佛钢铁洪流,将土方外运。生产经理黄利君与商务部的同事核对运输数据时,一阵刺耳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原本的平静。
“黄经理,基坑挖出了大面积石方,油锤破不开!”电话那头,班组长焦急的声音夹杂着油锤撞击岩石的闷响一并传来。黄利君心中一紧,顾不上多说,立即与项目总工李华赶赴现场。当看到油锤一次次尝试破石却均以失败告终时,李华当机立断,迅速安排人员进行采样送检。
当拿到检测数据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127兆帕的强度,超出正常值好几倍,这该如何是好?”李华盯着手中的数据,心中满是忧虑。他提出更换油锤型号继续试,然而,基坑那边一次次传来的失败消息,让整个办公室的气氛愈发凝重。
李华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从未处理过特殊地质项目的他多方咨询,但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毫无头绪的他决定到现场找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碰碰运气,而正是这一决定,给这件难事带来了转机。
“早年间我遇见过这种情况,当时用绳锯切割的。”一位久经沙场的工人师傅的话如同一道曙光,瞬间点亮了李华的思路。他兴奋地跑回办公室,查找关于绳锯切割的相关资料。经过一番仔细研究,他带着心中的答案火速向项目经理汇报。
项目经理室,当李华提出用绳锯切割石方的建议时,其他人员纷纷露出质疑的表情。他沉着地解释道:“绳锯负责大面积切割,小的切割点搭配用油锯,虽然慢点,但这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案。只有清除石方,后续施工工艺才能展开,整体工期才有保障!”他的坚定与专业说服了团队其他人员。
绳锯设备火速进场,工人们熟练地进行安装调试。随着第一块石方被精准切开,士气大振。大家铆足干劲各司其职,现场的机械有序切割,硬岩被一寸寸“啃”下,剩余1米深度的基坑得以顺利开挖,为后续钢筋绑扎、筏板浇筑等施工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平安卡”助力安全防线再升级
平安一小步,安全一大步。项目开工便同步确立了“三星智慧化工地”“山东省安全文明标准化示范工地”的创建目标,为安全生产工作定下了高标准。有着丰富安全管理经验的朱滨在得知要参与创新港项目建设时便做好了“万全准备”。
项目每天有几十上百的人员进出,对管理人员的安全宣教与管理能力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了从源头上把控工人的质量,他提议采用“理论+实操”考核法——即新班组进场前,先进行为期3天的集中培训,同时进行实操试岗考试。实操过程中,既能检验工人的适岗度,也能侧面观察工人的安全意识。
“我们在项目上对劳务采用‘渗透化’管理,从进场便开始对接小班组,全过程参与体检报告的收集、安全教育、农民工工资账户开设等工作,只有对工人的状况了如指掌,我才能安心。”在谈起项目安全管理时,朱滨骄傲地介绍着自己的“小巧思”,随后又讲起了“平安卡”试点工作。
据朱滨介绍,工人进场考核合格后会建立12分制“平安卡”,过程中,工人如果出现违规操作会被扣除相应的分值,中间可以通过警示教育、理论考试等措施进行“修学分”,成功者可以给予3分的补充分值。不管是“平安卡”还是安全教育,目的都是为了通过不间断地检查、纠正,让工人完成从“被动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此刻的施工现场,防水保护层被均匀铺设至3#楼与5#楼基坑的每一寸土地,模数精准的砌体正以“三一砌筑法”在15#楼的标准层层层叠起,有序运转的塔吊书写着建设者的云端诗行。
从智拆危墙的执着,到127兆帕岩层的突围,再到“平安卡”编织的安全网,每一次攻坚克难都印证着项目团队对“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坚守。在济南东部这片热土上,新时代建设者的光荣与梦想正在持续书写,那些攻克技术难关的日夜,那些守护安全防线的坚守,终将化作奔向城市天际线的全新坐标。(作者:岳春晓;二审:邹子伟、孙海霞;三审:张成竹、张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