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篮开关箱集中设置
安全母绳
电梯井水平洞口防护平台
在济南市“西兴”战略蓝图指引下,山东公司济南西客站二期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自开工以来,项目始终将安全作为工程建设的“保障线”,在建设过程中夯实生产根基、强化本质安全,构建起全方位安全管理体系,时刻为工程施工保驾护航。
“进入施工现场请穿好反光马甲、戴好安全帽,危险物品禁止入内。”实名制通道的广播器里,安全施工注意事项循环播报。步入这座位于济南市槐荫区西客站片区的建设现场,机械作业的铿锵声与随处可见的安全标语交织辉映,勾勒出一幅紧张有序的施工图景。
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
“所有人进驻现场必须系好安全带,登高作业须设置安全带专用系挂点,尤其是拦腰杆、三角支腿搭设要到位,务必注意安全。”面对班组长每日关于门式操作架搭设规范的安全交底,抹灰工王强起初总觉得这是例行公事,不过是走走过场。
一次现场作业中,王强为方便移动门式操作架,拆除了架体支腿且未固定轮锁,导致作业时架体大幅晃动。项目管理人员发现后当场制止了他的违规操作,并对其开展专项安全教育。经此一事,王强才真正读懂安全的分量:“以前总觉得‘注意安全’是句空话,经历这次险情才明白,规范操作不是约束,而是保护。”如今的王强不仅严格遵守安全规程,还常以自身经历警示工友,成了项目安全宣讲的“活教材”。
“安全是我们的生命线,只有守好第一道防线、科学规划,才能确保安全无虞。”项目负责人王杰的话语掷地有声。针对项目实际施工情况,管理人员经多次研讨与实地勘察,制定了详尽的安全生产策划书,并因地制宜推行网格化管理——每个网格区域均设专职负责人,作为责任片区的“安全守护者”,确保各项安全措施精准落地。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工人安全意识显著提升,违章作业率大幅下降。
用创新思维打造“智慧工地”
在提升安全管理效率方面,项目团队积极应用中建智慧安全平台。“这个平台太实用了,能把项目安全管理做到精细化、可视化,还能实时提醒监督,有效避免因管理疏忽导致安全隐患消除不及时、内业资料遗漏缺失的问题。”项目安全总监陆欠欠边演示平台操作边介绍。
借助智慧化管理手段,项目每月平均排查消除安全隐患120余条、组织班前安全喊话4000余人次、监管危险作业150余次,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监管效率显著提升,为项目安全管理装上了“千里眼”与“顺风耳”。
为从根源降低事故风险,项目团队还创新多项科技手段。陆欠欠提出用标准化硬质防护网片替代传统兜网的方案——相较于传统兜网,该防护网片在防护强度、防挪移性能及重复利用率上均有明显优势。他与技术骨干杨贝贝联手攻关,通过反复计算与试验,确保防护方案安全可靠、耐用性强,目前已着手申报相关安全工法,有望在更多项目推广。此外,项目还推进智慧化工地建设,引入安全教育一体机、塔吊可视化系统、施工升降机人数清点设备等先进设施,推动安全管理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防控”。截至目前,项目已获评市级安全工法3项、山东省“五小”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
以“高标准”打造“标准化”工地
行走在项目现场,整洁的施工道路、定型化的安全防护、醒目的警示标识,无一不彰显着标准化管理的严谨程度。“从临边防护到消防设施,我们对每个细节都设定了‘毫厘级’标准。”项目负责人王杰介绍,项目严格对标集团标准化管理手册,在临边洞口、安全通道、加工棚等关键部位全部采用定型化防护,并在防护设施上同步悬挂验收牌与警示标语,让“标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规范。
项目自启动之初,便严格落实集团、局、公司三级标准化管理要求:多次开展防坠落试验,选用18mm规格的聚酯纤维绳作为安全带系挂绳,降低高处坠落风险;临时用电管理中,采用桥架与铠装电缆进行严密防护,现场照明全面使用36V低压灯带,从源头上杜绝触电隐患;消防安全管理上,通过“永临结合”模式确保消防水能直达作业层,并在基坑及火灾易发区域部署消防水炮,做到“预防在先”。
凭借扎实的标准化管理,项目先后获评市级安全文明工地、山东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交流工地,其“三级配电、逐级保护”的临时用电管理模式还获济南市住建局推广,累计接待省市级安全主题观摩调研30余次。
济南西客站地块C二期项目在安全管理上的探索与实践,为项目工程安全生产注入了强劲动能。“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安全创新管理,以更智慧、高效的方式推进建设,全力守护每一位工友的生命财产安全。”王杰目光笃定,“同时,我们还将践行绿色施工理念,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让安全与环保并行,为项目高质量交付筑牢双重保障。”
在持续优化的管理体系护航下,济南西客站地块C二期项目将继续深植“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为济南“西兴”战略推进注入坚实力量。(作者:石静雅、弓海微;审核:赵斌)